阅读历史 |

第38章 岂曰无衣(2)(1 / 2)

加入书签

楚王究竟去了哪儿?哪个好心的大国会伸出援助之手?又是何人出这个头,去往他国寻求援助,挑起事关楚国兴衰成败的重任?事情还得从楚昭王离开郢都后的行踪说起。

楚王先是渡过雎水(今湖北沮水),跨越长江,进入云梦泽。入睡时,遭到盗窃袭击,幸好贴身侍卫机灵,舍命相救,替他挡了一戈,算是逃过一劫。

受了惊吓的昭王不敢继续逗留,迅速离开此地,往郧国(今湖北安陆市一带)而去。

郧国是王室宗亲若敖氏斗辛的封地,时任郧公斗辛是斗成然的儿子。若敖氏被灭后,斗氏在朝中已无足轻重。楚灵王继位后,直接把斗氏的封邑侵夺,斗成然只做到区区一名郊尹。父亲临终时交待,要其安心守职,一心一意侍奉公子弃疾。斗成然遵父命,潜心养晦,蛰伏待机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,斗氏的卦没有占卜错,众公子率兵起事反叛楚灵王,斗成然也带领斗氏入郢都。楚灵王自杀后,公子弃疾用计逼迫两位兄长——公子比、公子黑肱自杀,昂然进入王宫,轻取大位,是为楚平王。

作为楚平王的忠实拥趸,斗成然被委以重任担任楚国令尹。令尹为众官之长,执掌军政大权,斗氏远离大位甚久,斗成然可谓是若敖氏的中兴者。

然而,好景不长。穷人乍富,狗穿皮裤,趾高气昂,贪心不足,惟恐时不我待,揽权敛财是分秒必争。很快,斗成然被他人告发。平王得知后勃然大怒,当即下令将其处死。

昭王来到郧国,斗辛弟弟斗怀的第一个念头就是——杀死昭王,替父报仇。父死子继,平王杀死父亲,平王的儿子落难恰好落在自己手上,此仇不报,怎么对得起父亲?

昭王可谓命运多舛。不是被强盗相中就是被父亲的宿怨连累,处处埋伏杀机。此次更甚过上次。毕竟,盗贼之患纯属意外,只要小心护卫即可。这次危机来自自己人,毫无防备,危险更甚。

一个是君,一个是臣,惊魂未定的昭王见到臣属,只会松了一口气,以为已经安然无恙,不必忧心吴国的追兵。怎会预料到对方竟有弑君之心?除非斗怀主动收手,否则楚昭王必死无疑。

危急关头,身为宗族之长的斗辛站了出来。他劝说弟弟,当年父亲被杀,乃是因为触犯律法,君王的处置并无不妥。更何况,君王的意志代表天意,怎能违备?此时国难当头,君王遇险,更要上下一心。如果只想着报私仇,这是趁人之危,非君子所为。

看到弟弟有所动摇,斗辛又道——

当此存亡关头,吴国才是楚国最大的敌人。不思抵抗强暴,反而欺凌弱小,这是匹夫之勇,令人不齿。再者,以臣弑君,忤逆犯上,是灭门诛族的大罪,怎能因一时之愤不顾整个宗族的安危?

斗辛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言语,终于把弟弟的杀气熄灭。为防弟弟阳奉阴违,为了确保双方都安全无争,斗辛叫上另外一个弟弟斗巢连夜将昭王一行护卫到随国。当然,真正的原因他没有明说,只说此地不宜久留,担心吴国很快赶到,昭王走得越远越安全。

就这样,楚昭王一路北上,抵达随国。

随国不在十二诸侯国之列,不算数得上名头的有实力的国家,为何会选择在随国停留呢?随国能够给楚王所需的庇护吗?

说起随国,有些历史不得不回顾。

武王灭商后,为了镇守辽阔的疆域,周王室把叔侄兄弟及有战功的异姓贵族派往各地,分封为诸侯,以便对这些疆域实施世袭统治。分封制的实施,对周王室实现统一管理,维护中央权威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
西周中叶,随着生产力的发展,周王室的势力加速向南方扩张。为了争夺战略物资铜的运输,确保通往南方的通道畅通无阻,周王室对淮夷、越、楚地用兵频繁,并把一些宗亲移居到淮水、汉水中下游一带。

随、唐、蔡、息等国就是这个时期建立的,他们组成庞大的姬姓统治集团,史称“汉阳诸姬”。这些姬姓诸侯国的存在,断绝了越、楚及其附近蛮夷结盟对抗周王室的念想,对维护南方的安定不可或缺。

这个时候的随国,处于高度文明阶段,国力强盛。作为“汉阳诸姬”之首,它的主要任务是监控南方诸国,拱卫周疆。毫无疑问,它与楚国的关系是敌对关系,针锋相对,监视观察,若有异动,迅速上报。

周王室东迁后,丧失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,夷、越、楚的崛起不受束缚,蓬勃发展。楚国北上的障碍之一——随国,成为楚国的头号敌人。通过一次次的迂回包抄,反复用兵,再经楚国几世君王的坚持不懈,楚国实力大增。相反,随国则日渐削弱,渐渐沦为楚国的附庸国。

所以,这个时候的随国,是楚国可靠的伙伴,是经过时间考验不会背叛的友军。郧公之所以做出这个决策,也是考虑到这一点。

可是,吴国也不是吃素的,尤其是伍子胥,一是职责所在,二是家仇在身。得知楚王没有跟随囊瓦逃往郑国后,吴军继续发散人手追踪楚王的下落。功夫不负有心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